原标题:
朱传红:显微烛照悬案 匠心解码正义
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郑成波 袁野 实习生 汪颀伟
4月25日,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,映照在一排精密仪器上。身穿白大褂的朱传红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PCR扩增仪,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,屏幕上随即跳出一组复杂的DNA图谱。他凝视数据,眉头微蹙——这可能是又一起疑难案件的关键突破口。
“物证不会说谎,科技是揭开真相的利刃。”朱传红说。从警33年,这位武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任、法医学博士,累计参与案件现场勘查3000余起,检测鉴定案件1万余起,通过DNA技术直接破获案件1800余起。他带领团队用科学捍卫正义,成为刑事技术领域的标杆。
从“福尔摩斯迷”到DNA拓荒者
中学时代的朱传红痴迷于柯南・道尔的《福尔摩斯探案全集》,书中华生凭借专业知识协助破案的情节,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法医职业向往的种子。
每当午休时分,校园广播里《刑警803》跌宕起伏的剧情准时响起,节目中法医运用科学技术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故事,如同一束光,进一步照亮了他对这个神秘职业的憧憬,让这份热爱在心底生根发芽。
在母亲的支持下,他将法医专业列入高考志愿选项。当时,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法医专业,恰好当年位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招生,他抓住机会,顺利被录取。
法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到医院、科研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,但朱传红选择从警之路。他认为,公安工作涉及各类案件,法医的专业技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。将专业知识用于维护公平正义、制裁犯罪,能实现更大社会价值。此外,公安机关团队协作的环境,也有助于法医发挥专业优势、拓宽职业视野。
解剖学、病理学、药理学等专业课本都是大部头。大学期间,朱传红没有一天懈怠,课程内容多,他晚上挑灯夜战,听完讲课连夜开展解剖实验,之后反复思索消化。工作后,他一有空闲便翻开专业书籍,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与同事们研讨。对于法医来说,勘验现场、解剖尸体等任务繁重,面对不分昼夜的待命、高度腐败甚至生虫的尸体以及刺鼻难闻的气味,心理承受能力至关重要。
法医于朱传红而言,不仅是一项工作,更是神圣的使命。“物证是沉默的证人,却能道出最确凿的真相。当我运用科学利刃,揭示案件真相,捍卫公平正义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定幸福的时候,一种职业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。”他说。这激励他更加热爱这个岗位,坚守从警初心。
DNA检验鉴定技术刚起步时,只能鉴定血迹中的ABO血型,可以排除非作案人,但不能完全认定犯罪嫌疑人。如今,能从更多检材中提取DNA进行鉴定,锁定嫌疑人。近年来,武汉市公安局还将保留了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物证重新检验鉴定,侦破积案。
2011年9月,某福利彩票店女店主被刺身亡,现场留有男性血迹。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,案件一直未破。2024年6月,DNA实验室开展积案攻坚,在极其有限的检材中提取豌豆大小的样本,经过比对,发现湖北黄冈一男子有重大嫌疑。同年7月16日,该男子被押解回武汉,进一步比对确认其正是此案的犯罪嫌疑人。
事后,朱传红在案件总结会上深有感触地指出,科技已成为现代刑侦的“硬核支撑”。现场勘查中,先进设备精准捕捉微量物证;物证检验鉴定领域,DNA技术通过基因比对为案件定性提供铁证,如福彩店命案中,实验室从微小检材锁定真凶。同时,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刑侦,实现案件信息的高效处理,让刑侦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。
技术创新破解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
“这片法医技术的天地,始终值得我倾尽全力去精耕细作,我愿意扎根于此,不断创新战法,支撑实战。”这句发自肺腑的誓言,是朱传红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法医岗位的真实写照。
1992年,朱传红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处(后更名为刑事侦查局),每天不分昼夜地跑现场、搞勘查,积累工作经验。1995年初,得知武汉市公安局要建DNA实验室,他主动请缨承担筹建任务。市局党委要求专门腾出一个大房间,配备先进设备供研究使用。这种重视让他深感责任重大。
当时国内研究资料甚少,朱传红找到的资料全是英文的,便一边翻译一边啃内容,同时展开实验。1995年3月至6月,武汉市某区连续发生多起抢劫、强奸、杀人案件,他尝试运用法医学知识和DNA检验技术,将作案手段不同的案件串并,协助办案单位24小时内锁定并抓获犯罪嫌疑人。这是湖北省首起运用DNA技术侦破的案件。
“每一次用技术揭开真相,都让我更确信选择的方向。”复盘此案时,朱传红感慨万分。此次成功的尝试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坚定了他深耕DNA技术的决心。自此,他以探索者的姿态不断钻研,在无数疑难案件的攻坚中,成为破解谜团的关键力量。
DNA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检测方法更快速、灵敏、准确,易于标准化和建立数据库。武汉市公安局的DNA实验室2008年起建设数据库,2013年开始进行脱落细胞鉴定,同年被评为公安部一级实验室。
攀登DNA技术高峰之路,也是朱传红的成长之路。2005年,他获得法医学博士学位,其间沉浸于研究公安实战应用课题。2004年,河南邓州一位85岁独居太婆在家中死亡,家属起初以为是不慎摔倒致死,但清洗头面部时发现了打击伤。经勘查,凶器是门后的锄头,但侦查数月无进展。河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民警联系朱传红,他建议采用新型DNA技术比对,当即比中一名对象,最终通过排查40余人锁定犯罪嫌疑人。应用这一方法,他陆续助力侦破疑难案件100余起。
2022年10月,受湖北省公安厅委派,朱传红研究一起28年未破的双尸案,从现场痕迹特征分析认为是熟人作案。重新采集血样后,不到1周时间就在广西抓获犯罪嫌疑人。2016年,他受公安部指派参与全国命案积案攻坚工作,侦破疑难命案5起。
在多年实战磨砺中,朱传红深刻认识到,唯有秉持“大现场、大物证”理念,才能让技术手段释放最大效能。回顾DNA实验室初创期,市局为他配备专业导师团队,既有法医学权威指导前沿技术,又有现场勘查专家传授实战经验,这种“多维度赋能”让他受益至今。
他常对年轻法医说:“专业能力是立身之本,但破案不能局限于单一领域。从勘查现场的蛛丝马迹,到解读地域风土人情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。”凭借这种全局思维,朱传红多次通过复勘现场推翻初始结论,成功扭转案件侦破方向。
如今在人才培养中,他始终将“打破专业壁垒、构建立体思维”作为核心教学理念,为实验室锻造出一批既能深耕技术、又懂综合研判的复合型法医人才。
薪火相传打造技术“梦之队”
2015年6月,某游轮沉没事件发生后,DNA实验室承担起遇难者身份确认工作。由于部分生物检材原因,需以半人工和人工方式进行检测。为确保结果精准,每份检材用三种方式分别检测两次,初步结论出来后还要多次复查复核。朱传红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七天六夜,检验遇难者及亲属DNA检测样本2087份,准确认定遗体身份,为事件处置奠定科学基础。
在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的同时,朱传红也深知,唯有将经验与技术传承下去,才能让刑事技术领域永葆活力。自1998年起,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普及法医DNA技术,撰写授课提纲,制作教学课件100余套,内容涵盖理论、案例及多专业交叉融合经验。
其中“接触性DNA发现、提取及检验策略”“高效现场勘验,提升DNA应用能力”等专题被列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必选课程。
近5年来,朱传红在省内外授课100余次,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。他说:“我很愿意和同行分享探讨,一起运用科学技术守护公平正义和百姓平安。”
依托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平台,朱传红吸纳现场勘验、法医、DNA、理化等专业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。目前,不少民警已成为各领域专家,其中10人次在湖北省及武汉市刑事技术大赛中获奖。
2021年1月,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生一起重大盗窃案,一户居民家中珍藏的珍稀邮票被盗,涉案价值高达300万元。案发后,刑侦部门多次勘查现场,但因提取的生物检材质量不佳,DNA检验始终未能取得突破,案件一度陷入僵局。
随着时间推移,现场无法复勘,原有检材检验价值存疑。关键时刻,朱传红带领青年民警吴玉剑迎难而上。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,两人另辟蹊径,创新检验流程,通过重新梳理标注关键信息,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。最终,成功锁定前科人员田某,一举将其及同伙抓获,并追回部分被盗邮票。
“近年来,武汉公安运用DNA技术揭露、证实犯罪的数量以每年150%的比例增长。由于打击精准有效,武汉市刑事发案持续下降,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。朱传红功不可没。”刑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据了解,朱传红曾主持、参与省部级攻关科研项目和课题11项,多次荣获公安部、省、市科技进步奖。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、二等功1次,先后荣获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先进个人、湖北省先进工作者、湖北省“荆楚工匠”、武汉市“大城工匠”、武汉市劳动模范等称号,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客座教授。
“做人要知足、做事要知不足、做学问要不知足。”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先生的治学箴言。采访结束时,暮色渐浓,朱传红望着实验室墙上“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先进个人”的奖状,坦言自己始终以此为鉴,在法医岗位上坚守奋进。此刻,他和他的团队正投身新一轮积案攻坚,那些尘封的物证,终将在科技助力下揭开真相。